近日,复旦大学校长对媒体表示,该校将削减文科招生规模和比例,从原来的 30%~40%,降低至 20%。
而 3 月初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相继宣布,今年各增加 150 个本科招生名额。此外,中国人民大学、武汉大学等 10 余所 " 双一流 " 高校,也将扩招本科生。而他们此次扩招的专业,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。
一减一扩,演绎着顶尖学府文理专业的两级分化,也更凸显 AI 学科专业的时代青睐。这是否预示着,承担着人文教育责任的文科,正在被 AI 时代所抛弃?这一趋势背后的影响有多大?大学文科在 AI 时代有没有突围的可能?
缩减文科,是对盲目扩招的纠偏
大学文科,向来被嘲讽没有多大作用。当 DeepSeek 等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厉害时," 文科无用论 " 甚嚣其上。等到复旦大学真的开始削减文科招生比例时,叹气的人就多了:复旦也顶不住了?中国大学真要抛弃文科吗?
说抛弃不至于,但文科生招生规模减少,甚至将会大幅缩减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近日,云南、山西等多地政府,对教育的调整和引导引发关注,文科专业规模收缩与理工农医类学科扩张,形成鲜明对比。
社会形势变化,专业随之调整与优化,再正常不过。即如这轮 " 双一流 " 高校扩招 AI 类专业,就是为了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。但对于文科来说,缩招更像是对其几十年快速扩张的一种纠偏。
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顶明的研究,文科生招生的占比,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14%,持续增加到 2011 年的超 30%,而近 10 年则稳定在 30% 左右。
这么大规模的扩招,除了当时对法律、管理、国际贸易等人才的需求旺盛之外,也是因为文科投入少,扩招的门槛没那么大,你扩我扩大家都可以扩。
一窝蜂式盲目扩招的后果,就是文科人才市场总体饱和,以及培养的人才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真正需求,特别是在产业政策转向时,文科的就业率就不那么好看了。
就业不太好,收入也不太高,想报考的意愿就逐渐减少,高校顶不住,砍掉就业不佳或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科专业,也算是在市场的大棒下,对盲目扩张的纠偏了。
与其熙熙攘攘都挤在一条船上等待落水,不如下船再登另一条驶得更远的船。
文科不能 " 自废武功 "
处在 " 文科无用论 " 嘲讽中的文科,尴尬之余祭出的回应,便是文科不同于理工科教育的优势,也就是文科教育对于人们的批判性思维、创新能力、领导力、跨文化理解能力、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,并声称这些能力在现代社会和未来时代(包括 AI 时代),都将是最重要的职场技能,也是理工科教育所不具备的核心优势。
可能他们还会强调,文科教育是 " 博雅教育 " 的基本内容,文科教育通过塑造人的根本观念,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。
话说得慷锵有力,但其实自己内心可能也很清楚。文科教育早已 " 自废武功 ",那些所谓的优势不仅没有成为优势,反而遭到了大幅的削弱。
文科的教育方式,值得探讨的地方不少。比如,偏离自己的初心,以统一化、格式化、封闭化的知识传授甚至知识灌输为主,而忽视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等的培养,让文科生培养得更像是一个 " 传声筒 ",这很难玩转 AI 时代;再如,文科重理论轻实践,且知识更新速度不如理工那么快。这就导致文科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了,在经济上,文科与理工科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。
既不能很好地呼应社会需求,又不能真正关怀人类的未来发展,文科的 " 倒掉 " 其实并不冤。
文科的 " 价值理性 ",是让 AI 更像人类
AI 时代,文科还有未来吗?
这个问题是肯定的,文科不仅有未来,甚至还会在 AI 时代迎来华丽的转身——可能远比理工科更有用。
文科的 " 有用 ",三五年之内不一定能看得出来,但在 30 年、50 年的中长期时间维度上,将会体现。
所谓 " 有用 ",有两个维度来考量。第一个维度,就是完成目的型的有用性,也就是在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,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解。这是理工科的长项。比如想组合技术实现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最快移动,理工男们就开发出了新干线。
但这种 " 有用 ",无法从内部突破既有体系,当目的或价值尺度发生变化时,就会迅速失去其曾有的作用。
另外一种维度的 " 有用 ",就是并没有明确目的或价值取向的 " 有用 "。比如本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时,有朋友或老师一句话点拨,便茅塞顿开找到方向,也就是发现了目的或价值尺度。
这种 " 有用 ",是一种创造价值型的 " 有用 "。其一旦发生,社会将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尺度,或创造出新的价值尺度。多数情况下,文科就属于这种 " 有用 "。
这两种 " 有用 " 的区别,其实就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 · 韦伯眼里," 工具理性 " 与 " 价值理性 " 的区别。
在 AI 时代,文科的 " 价值理性 ",就是要解决关乎道德、伦理、审美等诸多指涉价值与意义的 AI 新问题,防止 AI 偏离我们的预期,造成灾难性的背离,并确保它能够理解并遵循我们的规范和价值观,实现人工智能的真正进步——不是让人类更像 AI,而是让 AI 更像人类。
在人性高原上重建教育坐标
复旦大学的文科减招,可说是在中国教育体系投下的一枚深水炸弹。其所形成的 " 蝴蝶效应 ",将可能被不断放大,影响更多高校在学科布局上弱化文科。
这不是一个好兆头。如果文科招生规模持续缩减,不仅会影响文科人才的储备,还可能因对 " 实用性 " 的过度强调,削弱文科的社会认同,并加速文科的衰落。
最终的结果,将会形成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系统性驱逐,防止技术文明走向野蛮的终极屏障,将会失去。
教育决策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:削减文科规模,本质上是将 " 人力资本 " 凌驾于 " 人的发展 " 之上的短视行为。单纯地边缘化文科,是不可取的。
未来高校如何在 " 工具理性 " 与 " 价值理性 " 之间寻求平衡,并在人性高原上重建教育座标,将成为改革的关键课题。
开展新文科建设,重建文理共生的认知范式,或是最切合 AI 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。麻省理工学院将莎士比亚研究纳入人工智能课程,培养工程师理解情感表达的复杂性;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用大数据解读《全唐诗》,让技术手段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新路径。
这种学科融合的路子,不是简单的 " 文科 + 编程 ",而是想通过人文思维重塑技术伦理,让机器学习的不只是逻辑推理,更是人类文明积淀的价值判断。
中国要实现从 " 制造大国 " 到 " 制造强国 " 的跨越,必须培育既能设计 DeepSeek,又能解读《论语》的复合型人才。这就要看高校在学科的布局上,如何辩证统一文科与理科的比例了。
就现实而言,顶尖院校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文科教育,是较为切合实际的选择;而中底部院校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,退出转型或是必然。
下一篇:信贷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
有话要说...